您好!欢迎来到深圳企业律师!

咨询电话

177-2749-3519

二维码
二维码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访问

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深圳企业律师 > 企业治理 > 文章详情

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创新的绊脚石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时间:2016-10-30

  中国的家族企业经过近30年的成长,已经成为整体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这些家族企业大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与国有企业相比,大多规模较小,技术和人才实力相对较弱,他们是否有创新的意愿,对创新的投入如何?创新的效果又如何?另外,家族企业由于其实际控制人或核心管理层是一个家族的成员,其独特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会影响企业对于创新投入的决策?本研究以A股上市企业中的家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目的与样本选择

  我们依托CSMAR数据库、Wind 资讯数据库以及各上市公司每年公布的年报,搜集了2010-2014年所有 A股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信息、公司治理信息、研发支出信息、专利授权信息、公司的基本信息。我们将所有A股上市公司分为家族企业、民营非家族企业和国有企业三类,通过统计分析、对比分析,探究中国家族企业的研发投资支出和收益情况,从而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更加理性投资、提高研发投资效率。

  我们选取A股上市企业中的家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原因有二。首先,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家族企业数量众多。但目前尚无有效方法可以获得所有家族企业的相关信息。而上市企业,由于监管的要求,必须定期披露大量信息,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第二,上市的家族企业多是家族企业中的领先者,因此他们对研发的决策能够有效地反映整体家族企业在研发方面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家族企业样本的界定分两步。我们首先从所有A股上市企业中选取民营企业,其标准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自然人或者民营企业。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界定民营企业中的家族企业:实际控制人之间存在亲属关系或者实际控制人的亲属在公司担任高管或董事。其他的民营企业,如,实际控制人无亲属在公司内任职;几位控制人之间是创业合作关系则不被界定为家族企业。我们的研究对象除了家族企业,还包括国有企业、民营非家族企业。国有企业的界定标准是公司最终控制人是国资委、国企、或者某政府部门。全体A股上市公司中除了家族企业和国有企业外的其他企业,被归类为民营非家族企业,这一组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不是国资委、国企、或者政府部门;而且实际控制人之间也不存在亲属关系、实际控制人的亲属也不在企业内任职。这类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包括创业团队、职工持股会、外资、甚至村委会等等。

  我们选择2010-2014年作为样本时间。2010-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各类型企业样本数如下:

  从图1可以看到,自2010年以来,家族企业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均超过40%,且逐年上升至接近 50%,充分显示了家族企业在整体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界定了样本企业后,我们从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信息中摘取了研发费用数据、研发费用期末值,并和该企业年末的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等指标相结合进行分析。进而,我们通过数据分析,从研发投资倾向(是否有研发投入)、研发投资强度(研发费用/营业收入)和企业最终获得的专利授权比例及专利数量上来探究家族企业在创新方面的现状。同时,我们也将家族企业与国有企业以及民营非家族企业进行比较,以便对上述问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公司治理对创新的影响

  这里,我们重点分析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对创新的影响。

  首先,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对研发投资倾向和研发投资强度的影响。有研究认为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代表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较低,决策者既是所有者也是管理者,因此更加在意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不会像非家族管理者一样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更加注重自己的职位安全和薪酬,从而不愿意进行研发投资或者偏好于短平快的投资项目。因此我们首先考察两职合一对企业研发的影响。

  a.实际控制人是否担任董事长

  从图2可知,近79%的中国家族企业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而实际控制人不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家族企业仅约21%。

  b.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

  从图3可知,中国家族企业中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比例约为39%,而不兼任的比例约为61%,大部分家族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是不兼任的。

  而图4、图6则告诉我们,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管理兼任)的家族企业中研发投资倾向和研发投资强度在 2010-2014 年间都要高于不兼任的家族企业。可见,我们的数据分析也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所有权和管理权合一的家族企业确实更有进行研发投资的意愿和热情。同时,我们还分析对比了民营非家族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对于企业创新研发的投入和产出影响。从总体上来说,民营非家族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不兼任的情况下,企业的创新研发倾向要相对高于兼任的企业。但是,在研发投资强度上,民营非家族企业与家族企业保持了一致,管理兼任的企业要明显强于不兼任的企业。(图5、图7)

  其次,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对专利情况的影响。

  我们还分析了管理兼任与专利拥有之间的相关性(图8),发现在家族企业拥有专利的企业数量比例上,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家族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企业比例明显高于不兼任的家族企业。在民营非家族企业拥有专利的企业比例上,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民营非家族企业拥有专利的企业比例除个别年份(2014年)外,明显高于不兼任的民营非家族企业。(图9)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家族企业拥有的平均专利数量都要高于不兼任的家族企业,并且无论是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还是三者合计的专利数量上看,除个别年份外(2010年兼任的家族企业在发明和实用新型的平均数量上要低于不兼任的家族企业),兼任的家族企业都要高于不兼任的家族企业(图10)。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民营非家族企业拥有的平均专利数量都要低于不兼任的民营非家族企业,且发明专利平均数要远低于不兼任的民营非家族企业。(图11)

  总结与应用

  本研究系统考察了上市家族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获得专利的情况,以及研发投入对于家族企业绩效的作用。可以看到,上市企业中家族企业的比例在2010年到2014年期间稳步上升,已经接近50%,这和家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不断上升的重要地位是一致的。从行业分布看,家族企业更多集中在科技类、消费类、服务类行业,在诸如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等投资大、准入门槛高的行业中,家族企业的比例还比较低。从地区看,家族企业更多分布在东南、环渤海等较发达地区,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家族企业对于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性。

  较之国有企业,家族企业在研发投入倾向和强度方面都更高;但是家族企业在这两个方面都要稍逊于民营非家族企业。各行业中的家族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有显著差别,在软件与服务、制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硬件与设备等对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中,家族企业的研发投资倾向和研发投资强度较高,而在零售业、金融、保险等行业,其研发倾向较低。不同地区的家族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环渤海地区的家族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较多,而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家族企业投入则较少。

  作为研发投入的一个绩效指标,家族企业的专利状况也是本研究着重分析的对象。我们发现,家族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企业比例高于民营非家族企业和国有企业,但是每个家族企业平均拥有的专利数量却要少于另外两类企业。在三种专利类型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中,家族企业在发明方面最为落后,这说明家族企业核心技术以及技术市场化应用上的创新还比较薄弱。

  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研发之间的关联也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一般认为,家族对企业的控制越强,家族就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我们看到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家族企业确实更加重视研发投入,而且也拥有更多的专利。另一方面,家族控股比例较高的企业也有更多的研发和专利。这些发现都说明了当家族利益与企业利益更紧密地结合时,企业在研发方面的表现会更好。

  最后,我们考察了研发和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尽管研发投入可能降低当年利润,并且研发效果的实现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我们发现从 2010年到2014年的每一年中,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其盈利率高于不做研发投入的企业,这一持续性的规律充分说明了研发对于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

  主要发现

  1.家族企业、民营非家族企业、国有企业的研发投资倾向在过去5年间都稳步提高。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中进行研发投入的比率每年都低于家族企业;而民营非家族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比率最高。

  2.在研发强度方面,过去5年间家族企业从2.93%增加到3.51%;而国有企业从1.47%增长到1.85%,相对低于家族企业;民营非家族企业从低于家族企业的2.48%,增长到4.52%,高于家族企业,显示其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的强劲增长。

  3.民营非家族企业和家族企业拥有专利的企业比例要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然而家族企业获得专利授权的平均件数要远远低于民营非家族企业和国有企业。可见,家族企业相对于民营非家族企业和国有企业专利授权的分布更为分散,获得专利授权的企业比较多,但是平均每个企业的专利数量普遍比较少。

  4.从有效专利的类型看,家族企业与民营非家族企业、国有企业在发明和实用新型上的差距比外观设计的差距要更大;家族企业和民营非家族企业在发明专利上的差距最大;家族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实用新型上的差距最大。可见家族企业在核心技术以及技术市场化应用上的创新与民营非家族企业和国有企业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5.家族企业在汽车相关行业和房地产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较为突出,这两个行业的研发费用年度期末值几乎是零售业、半导体产品与设备、软件与服务这些行业的4-5倍;民营非家族企业在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的研发投入费用要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几乎是耐用消费品与服装、制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半导体产品与设备、资本品四个行业研发投入总和的两倍还多;国有企业研发费用在能源行业的投入额可以说非常显著,无论是在国有企业内比还是和民营企业相比,221000万元的年度投入都是其他行业的数倍之多。可见,尽管国有企业在能源行业有绝对的主导优势,他们也依然在研发方面有着极大的投入。

  6.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管理兼任)的家族企业中研发投资倾向和研发投资强度在2010-2014年间都要高于不兼任的家族企业。而民营非家族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不兼任的情况下,企业的创新研发倾向要相对高于兼任的企业。但是,在研发投资强度上,民营非家族企业与家族企业保持了一致,管理兼任的企业要明显强于不兼任的企业。可见,我们的数据分析也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所有权和管理权合一的家族企业确实更有进行研发投资的意愿和热情。

  7.金字塔式控制上市家族企业的研发投资倾向和研发投资强度都是最低的。

  8.有研发投资的家族企业的利润率都明显高于没有研发投资的家族企业,并且这一差别在5年内保持一致。由此可见,研发投资对于家族企业的企业绩效是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是持续的。

  经过30年的发展,家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全球经济衰退、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和升级的紧要关头。家族企业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必须通过研发实现升级和进步是公认的必由之路。

  创新被认为是企业在日益剧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方法。然而,家族与企业之间模糊的界限,使家族企业行为选择深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家族企业研发投入的决策更是如此。之前也有很多学者研究过家族控制或是家族涉入与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有观点认为家族控制的意愿和能力都降低了企业研发投资的水平,家族对股权的控制不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意愿和力度,家族控制降低了企业的产品研发投资等。家族企业对与家族相关而非单纯企业相关的目标,特别是非经济目标的追求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投资行为,研发所需的大量投入可能对资源不足并且主要依赖模仿能力和低成本大规模制造发展壮大的中国家族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正是因为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家族企业的管理者一般具有较长的任期,且对于企业有着特殊的情感,家族领导者不会像背负业绩压力的职业经理人那样过于关注企业短期的财务绩效,能够以较为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的投资决策。此外,为了保持家族对企业的跨代控制,必须保证企业长期的生存和繁荣,研发投资是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发展度过蓬勃期之后面对转型的今天,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于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时的创新改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如何促进家族企业的研发?如何使得研发转换成更多的专利、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这些问题成为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报告通过统计过去5年中上市家族企业的相关数据,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这些结论对家族企业下一阶段的研发决策和绩效管理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家族上市企业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绩效,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虽然研发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但是不投入研发进行创新可能使企业置身于更大的风险当中,因此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家族企业要注重研发投入,并建立有效的扩充社会资本的机制来促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对经营绩效的提升作用。


添加微信×

扫描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