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直以为,换位思考即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交流意见与观点,往往是人际交往中促进沟通、消除误解,甚至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良药,可以广泛运用于职场、商场以及家庭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换位思考并非改善人际关系的万全之策,也并非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万能钥匙。如果不顾条件,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方式,换位思考可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使用不当反而有使矛盾加剧的风险。换位思考在以下四个条件下是无法达成目的的。
条件之一:
不能在两个存在激烈冲突的对立群体间换位思考
2007年, “和平之种”基金会发起组织了一个特色夏令营,一批巴勒斯坦年轻人以及来自以色列的年轻人被组织在一起共同生活,组织者希望通过这次夏令营,能够增进两国青年之间的了解,化解矛盾,促进他们的友谊。
大家本以为听以色列年轻人讲述完他们的故事以及表达出对两国关系的看法,能够使自己产生共鸣,并减轻或消除对对方的敌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不仅无法产生共鸣与消除敌意,甚至产生了相反或有害的作用。
实际上,印证了在两个存在激烈冲突的对立群体间,即使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也无法消除彼此间的矛盾与仇恨,甚至是在伤口上撒盐,变得更糟。
这是因为:
换位思考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名词——观点采择(观点选择)。
人们的直觉以及大量心理学研究理论都认为,观点采择能够解决很多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问题,体会他人的经历与感受,减少对他人的偏见,化解矛盾甚至终止暴力冲突。
这个逻辑在大多数场合是成立的。
但是,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在进行观点采择时,并不一定要对对方抱有任何亲密、同情或感情上的认同感,它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定会给人带来上述情感的变化,甚至还可能产生相反或有害的作用。在两个存在激烈冲突的对立群体与个人之间,即使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也无法消除彼此之间的对立与仇恨。
条件之二:
不能在强势群体(个人)与弱势群体(个人)之间换位思考
曾经有人观察过,在工作场所让一个辛苦工作的上班族与老板进行换位思考。
结果,这个辛苦工作的上班族可能会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如果我当了老板,一定给员工涨工资,不让他们加班加点,一定改善办公与生活条件等等;
但是,极少有一个人在当了老板之后,还会从员工角度去感受与体会:员工为了省点房租,每天坐两个小时地铁(公交车)上下班的辛苦;为了赶工期交货,要求员工在休息时间加班而不顾员工的身体健康与幸福;可发可不发的钱,尽量少发甚至不发;等等。
2011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迈克尔·克劳斯提出,社会底层人士的幸福感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也即普通员工的幸福往往掌握在老板与管理者手中。社会底层人士会花很多时间与精力去研究他人的想法,而不是思索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现状。
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公司底层员工等相对弱势群体(个人),他们的想法、诉求等等往往无法得到强势群体(个人)的尊重与采纳,更别说去变成现实,因此,他们经常感觉自己不被重视甚至被忽视,没人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关注他们的诉求,他们也就很难专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这是因为:
这是因为:弱势群体(个人)平时极其缺乏话语权、未受到关注也未得到尊重。
实际上,能够让弱势群体(个人)对强势群体(个人)的态度产生积极变化的,不是“观点采择”,而是与之相对的“观点给予(观点提供)”,即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得到强势一方的注意。
因为弱势群体(个人)的弱势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等方面,还在于他们的声音往往被社会所淹没与忽视,得不到关注与重视。弱势群体(个人)具有强烈的表达自身感受与诉求的欲望
条件之三:
不能在人们不冷静之际换位思考
在美国兰德公司1950年提出的“囚徒困境”博弈论模型中,博弈双方都明知在双方采取合作的情形下,两者的利益均可实现最大化。但是,博弈的结果是双方都采取不合作行动导致双方利益都最小化。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情况下往往发生一方或双方都选择不合作的策略,这除了人与人之间所丧失的基本信任之外,也许还因为谈判双方都进行了过度的角色互换思考。
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亚当·加林斯基曾经进行了一项研究:他找来一些志愿者模拟一场商业谈判,并要求扮演谈判中某一方的志愿者,事先站在对方的立场,想象对方可能采用的策略。
研究发现:“一旦你开始研究对方可能采取的谈判策略,你便更有可能使用不道德的手段对付对方。”如果谈判中的甲方事先对乙方的策略进行了研究,甲方的道德水准会直线下降。
此外,商业谈判的激烈竞争会使人感受到巨大压力,而且精神高度紧张,令谈判者过度关注对方可能会采取的欺诈等不道德行为,这会促使谈判双方都使出一些肮脏的手段。
这是因为:
当事人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到观点采择的效果。
理性告诉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与对方进行合作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但是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无法时刻保持理性,大多数人在很多情况下会做出不理性的选择。也即当人们情绪冷静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进行观点采择,也更有可能冷静地体会到对方的处境,有助于加强理解、化解矛盾、促成合作。
当人们怒火中烧或情绪失控时,根本不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即使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也许会把对方想象得更加不堪。
条件之四:
不能在双方无法专注于彼此共同利益之际换位思考
很多人认为商业谈判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一方占了便宜,另一方就要吃亏,这也是一种不能专注于双方彼此共同利益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商业谈判更多的是一个正和博弈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妥协、相互满足的过程,如果是真的一方赢而另一方输的零和博弈,则谈判就会破裂,最终双方的利益与诉求都无法满足与实现,也即必然导致双输的结局。因此,从本质上看,商业谈判对双方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利益。
相对简单的解决之道:在发生冲突的双方中,让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即进行“观点给予”。
比如,在雇员与老板等日常关系中,应该给予地位相对较低的一方首先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实际上,有时员工对老板不满,可能更多的是由于他们感到自己不被重视、不被尊重。现实生活中,不少商家深谙其道,充分应用此策略来俘获众多消费者。
所以,要成为一名有经验的高绩效销售员,当遇到、听到顾客对自己所卖的产品或服务提出意见时,千万不要紧张,反而要认识到销售机会显现,让客户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认同其意见,让其感到受重视、被尊重,这样做也许更有利于签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