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市值管理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和管理层关注的重点。公司市场价值的表现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密不可分。而市场价值的表现在于公司内部价值的提升,公司价值受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从构成公司治理的要素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等方面来分析其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影响。
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市值管理的影响分析
1 上市公司股权的分散程度对市值管理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认为,当股权很分散时,对于大部分股东而言只是赚取短期资本差价的收益,其监督成本远高于其收益,导致股东缺乏监督动机,因此无法对少数大股东及管理层产生约束,就容易出现大股东与管理层共谋侵占小股东利益,降低市值管理的有效性。而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公司绩效和大股东利益密不可分,大股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能够有效的监督管理层,尤其股改后,资本市场实现全流动,全体股东利益趋同,大股东更加注重公司市值的表现,从而整体上提高了公司市值管理的效果。
2 如果公司存在多个大股东时,各大股东之间的制衡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市值管理的效果。
首先,大股东之间能够相互约束,防止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其次,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积极参与公司管理,进而提高公司业绩,从而提高市值管理的效果。其中特别是近年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提高,对公司业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股权制衡度的提高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进而能够提高市值管理的效果。
二董事会年度开会次数和监事会开会次数对市值管理的影响分析董事会受全体股东委托,监督管理层的经营行为和评价其经营业绩,这也是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对董事会职责履行情况通常用其年度开会次数评价。因为董事会开会次数越多,代表其越勤勉工作,董事们花费更长的时间对公司的经营战略和长远规划做认真的研讨,从而更有效的监督经营者们的行为,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从而提供市值管理的效果。当然监事会作为法人治理的另一大监督机构,同样发挥着和董事会一样的作用,所以其开会次数也有助于公司市场价值的表现。
三董事会规模对市值管理的影响分析董事会规模是影响市值管理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Jensen(1993)认为,小规模的董事会更有助于提高董事会的业绩,因为小规模的董事会能够发挥监督作用,而大规模的董事会更容易被CEO所控制。Dalton等(1999)却认为,规模愈大意味着董事所具备的专业背景可能愈广泛,可以为公司带来互补的经验和知识,因而愈能掌握外在环境的变迁,使得经营效率性及监督功能愈佳。本文认为,规模小的董事会由于其协调和沟通成本更低,所以在其公司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和面临重大决策时,能够迅速做出判断,抓住机遇;而董事会规模大的企业,董事们之间的交易成本会更大,做出决策所需时间更长,可能会错失良机。而董事会的决定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从而影响市值管理的效果。
四独立董事比例对市值管理影响分析我国公司法对独立董事比例必须占其董事会成员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独立董事比例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一般而言董事会需要保持其独立性,才能监督经营者们的行为,但事实是内部董事们受控于大股东或经营者们,这使得董事会的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而外部独立董事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现状。外部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董事会对公司事务的独立判断。可见独立董事比例一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市值管理效果的提高,但过高也会导致其监督失效,从而降低市值管理的效果。
五管理层持股对市值管理影响分析人的行为由动机决定,激励是针对人的行为动机而进行的工作,所以股权激励是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的有效措施之一,当然由于制度设计不完善等各方面原因,股权激励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效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遭受很多质疑,但仍不可否认其积极作用。管理层持股后,就将其利益和公司利益更加趋同,这使得经营者产生内在工作的驱动力,因为公司市场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直接影响其利益大小。所以,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其与公司利益就越密不可分,其市值管理的主动性就越强,进而提高市值管理效果。
六结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上市公司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密切的关系,治理机制直接制约和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生产各方面的行为。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有利于激发管理者创造更多的公司价值,更好的提高公司市值表现。这是因为拥有良好治理机制的公司,其股权结构更加优化,既能起到股东之间相互制衡的作用,又能激发其主动性,而且董事会机构更加完善和合理,这些都有利于其经营者提高公司业绩,使股东价值最大化,进而提高公司股票的溢价能力,这也是市值管理的核心--最大化股东价值。所以,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提高市值管理效果,而公司治理机制差的公司,可能会降低市值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