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之战”愈演愈烈,市场讨论中“挺王派”与“挺姚派”势均力敌。其公司管理人团队无权拒绝谁成为公司股东,但大股东也不可以无视其他人的权利。“市场上有钱说了算的’土豪’思想很严重,”有关专家表示,没有证据证明内部人控制与大股东控制孰优孰劣,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利益均衡,是在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互相妥协。
应勇于“自我揭丑”
“万科之战”反映出中国资本市场参与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理解偏差。吴晓求认为,在股市危机过去一年之后,“市场规则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应该受到重视。
资本市场当中,公司治理制度是一项重要市场规则。近期万科事件当中,公司治理问题也是市场关注焦点。在吴晓求看来,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利益均衡机制,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忽视其他一方的利益。
“公司治理需要平衡各方利益,任何一方不可以利用现在掌控的权力,让公司治理的其他方受到损害,一切都在妥协中进行。”吴晓求表示,上市公司由大股东好,还是内部人控制好,目前是没有定义的。美国有很多公司都是内部人控制,这当中没有谁优谁劣。
在他看来,对市场规则反思不足,只是对去年股市危机反思不足的一个方面。“反思不是说揭自己的丑,况且揭自己的丑也不是不可。”吴晓求分析,反思不够主要因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素养、信心、意志力不足,很多人还是希望说好话;二是环境欠缺,必须给予方便的环境,让研究者获取充分的信息,否则未来的完善就是臆断。
股市危机过去一年,监管层对此仍然“谈虎色变”。吴晓求认为,应该正视波动,波动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的释放。“股市波动是一种常态,不应该过于敏感。”他表示,中国这样一个大的、不断开放的国家,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金融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一种金融风险有序释放的机制,而不是消灭风险,市场和制度应该提供风险管理的手段和工具。
“金融波动中,股市波动是能够接受的,但是银行流动性危机、货币大幅贬值这样的波动是不可接受的。”他认为,只要不是欺诈等原因造成的问题,正常的股市波动是可以接受的。而且,金融市场越来越发达的国家,未来会出现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现象,这实际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国家大的风险。
反思五大问题
没有充分的反思,就没有明确的经验可供借鉴,在未来决策时将很大程度上靠臆断。吴晓求认为,从市场的根本问题上来看,有五个问题必须进行反思。
第一,资本市场的灵魂究竟是什么?他认为,资本市场的灵魂是透明度。一切法律、监管,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的透明度。资本市场是整个金融现代体系里面要求最高的金融制度安排,透明度是要对市场公开,是“点对多”的模式,透明度是资本市场公平、公正的来源和起点。所以,这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刘士余主席正确理解了这些问题,现在他推动的一些工作我认为是有价值的。”吴晓求称。
第二,资本市场到底要做什么?吴晓求表示,解决“中国经济走出低迷”这样的问题,股市做不了,没有那么大的功能。资本市场应该聚焦于自身最重要的功能,一是风险定价的机制,这是金融结构升级到今天最重要的进步。此前市场主要的功能是融资功能,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风险定价功能逐步提升起来;二是财富管理机制,市场不是资金池,本质是资产池。
“所以,融资不是股市最核心的功能,财富管理才是更核心的功能。”吴晓求认为,资本市场成为居民资产配置重要的方式,而不是只是去买黄金、买房子。
第三,监管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吴晓求认为,此前我们赋予监管层太多职责,又要其监管,又要其推进市场发展。如果把推动市场发展演变成“推动指数增长”这就有问题,指数增长与监管者没有关系。
在他看来,监管最核心的职责就是两条。一方面,市场监管的核心,是保证市场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依据法律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内幕交易、信息披露违法、市场操纵三大违法行为。
第四,市场成长的逻辑是什么?在他看来,市场成长的逻辑,不是外生变量决定的,而是内部变量决定的。虽然实体经济与市场成长没有高度的对应关系,但是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市场上涨的基础一定是实体经济的繁荣。
第五,市场规则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吴晓求表示,年初的熔断机制启动又停下来,这说明没有理解规则的内涵。不是所有境外市场的规则都可以引入中国市场,熔断机制的本质是信息披露窗口,我们没有这个机制。再比如公司治理制度,市场各方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