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拥有清晰的愿景
中小企业必须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定位,能够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清楚,就是缺乏自我认知,那就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当然,要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是需要自我反思的能力。古人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一个人没有找到坐标,那就不会做出准确的认知和判断。因为这是基础,这是前提,这也是条件。只有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站稳脚跟,不迷失方向。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优秀的企业会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对其进行诊断把脉的原因,因为专业咨询公司的公正、中立、、客观,可以帮助企业更为深刻的了解自己。
生存的前提条件就是对自我的认知,认知清楚并不能解决企业的问题,顶多也只能解决企业的如何生存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不断进取,锐意开拓,只有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就需要解决方向的问题,能够准确回答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是要能够设定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的企业愿景。太多的中小企业是没有内涵的,因为它缺少必要的文化愿景规划。不能吸引人,也不能留住人,因为大家缺少方向,企业就很容易触礁。
企业的文化愿景需要给员工进行必要的宣导,使大家能够认知。员工的认知和理解,是有效执行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比较重视企业的内训,而且要落实到入职培训,因为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只有这个才是企业自己的,才能体现企业自身的价值。
二、 制定与能力匹配的战略
自我认知,确定文化愿景是必须的,同时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特别是对于自己不能做什么的理解要比自己能做什么要重要的多。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在取得第一桶金,小有成就的时候,就容易高估自己,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低估了竞争的残酷,以及竞争对手的强大,结果自己败给了自己。无论怎样,都是没有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对外在环境缺乏充分的了解,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古人云,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知彼,更需要知己。《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自己能做的,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任何超越自己实际能力的行为,就是盲目冒进,甚至急功近利。经济危机中倒下的那些先烈们,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是战略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是战略与能力是否匹配的问题。企业管理的核心其实就是两个层面,一个是战略层面,一个就是战术层面。中国职业经理的标杆人物唐峻先生认为,管理就是简单+勤奋。他认为简单就是战略必须简单,每一个人都能够认知,并能够被执行。而勤奋就是你的执行必须做到位,一方面抓速率,一方面注重细节。而我们一些中小企业的战略却过于复杂,看起来很美,却没有办法执行,或者企业自身就不具备执行的条件。所以,我觉得战略要被认知,战略要能够执行,并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检讨和修正,使之符合企业的实际,才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与企业能力相匹配的战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与时俱进。比如中小企业的小型多元化,做大与做强等,都是需要企业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资源条件,设定相应的商业模式,制定目标,拟定实施计划,并坚决地予以执行。瑞士手表公司不是很大,百达翡丽、劳力士、欧米茄、江诗丹顿、都是中小公司,但却在世界表业称雄一两百年!
三、 必须专注于主营业务
专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就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方向。就如同一个运动员,要成为全能冠军是比较困难的,但要成为单项冠军却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从另外的方面来说,要成为竞技比赛的单项冠军实属不易,打造全能冠军则是机率更小。
我们倡导企业经营者要专注、专心、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不论企业的规模大小,专注一个领域就能够在本行业做得深,也才能把这个行业做透,不受外界诱惑,坚守主营业务,就有可能成为这一行业的霸主。
如果一个人不能坚守自己的目标,首鼠两端,左顾右盼,就会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的路。同样道理,一个企业如果这也想做,那也想做,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也会迷失方向,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通用公司原CEO杰克.威尔奇为通用定了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战略目标后,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把企业的业务聚焦,砍掉了不少的项目。郭士纳执掌IBM的时候,他重新定位了IBM,“IBM就是服务”。同样,他也关并了不少业务,使业务回归本位,拉动主营业务,改变了IBM的命运。
四、 打造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建立比较优势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理解。其最为根本的要因,就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为我独有。
就企业而言,我觉得企业家是企业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中小企业,更需要企业家的成长。我们往往看到,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不同,其实就是来自于企业家、企业老板的因人而异。
就企业的主营业务来说,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未来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就是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的竞争。甚至就如郎咸平教授所说,就是产业链的竞争。
美国著名的战略专家迈克.波特指出,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只有两个,一是成本优势,二是差异化优势。中小企业真正是到了“向管理要效益,向节约成本要利润”的精细化管理时代。
当我们的企业仍处于卖产品阶段的时候,我们的竞争就是把产品做得更好,优质低价,同时又要与众不同。我们以产品开始,最终却要以品牌结束。如何实现从产品到品牌的跨越,需要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后发优势,特别在自己的主营业务方面。
中小企业产品的低价优势就是来自于低成本优势,在这种优势逐渐损失的情况下,如何再造成本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就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产品的特色化,把自己同别人区隔开来,需要我们建立不同于别人的商业模式,这是大势所趋,是企业走向未来的目标。
五、 不断清除企业的不良资产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自身的能力也在成长,企业的一些问题自然也在长大。要使企业健康成长,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清除那些问题。
在企业的资产中,有些是属于不良资产的,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予以清除。时下讲得最多的是以人为本。这个理念不错,执行起来去并不容易。企业在选用人才的时候,考虑最多的却是能力,这个理念就变成了以能为本。给公司有贡献的者被称之为公司的最大资产;而能力不足者则被称为公司的负债。企业要担负社会责任,需要做的就是创造机会,培育人才。而管理的真谛就是把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岗位,使用人,更要造就人。
企业要高速发展,就是不断地梳理现有的流程、制度;现有的呆存物料、产品;以及对人员的基本认知、判断。不断自我检讨,用数字说话,及时清除那些不良的资产,使企业轻装上阵,快速成长,有好又快地发展。
六、 由竞争到竞合,由价格到价值竞争
伟大的达尔文创造了进化论,颇得人们的追捧,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以及对于世界的态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了市场经济的法则。弱肉强食,市场经济成了强者的经济,商场如战场。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不说明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难怪张瑞明也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环境的变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资源的共享,使得市场竞争的相关要素越来越透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变得越来越紧密,其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需要企业间走向联合。尤其在经济危机时期,更是需要企业抱团取暖,共同面对,合作致胜。某种意义上来说,合作的意义远远大于相互的恶性竞争。
环境给企业带来的要求就是必须由竞争走向竟合,由简单的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人们对于产品的消费不仅仅是价格取向,而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享受。人们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带来的安全感,以及产品消费过程的快乐感,以及使用产品的那种享受。软实力就成了我们获得竞争的强大力量,需要我们不懈努力,精心培育。
七、 从人治走向制度与文化
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其必然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普遍不够规范,某些管理方面还处于人治。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必须走向规范化管理,即由人治走向制度与文化管理。
尽管我国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就企业管理而言,尤其是中小企业,基础管理还不够扎实,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二是员工的职业化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管理的成熟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锤炼,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经营,而忽略了管理。管理方式比较粗放,缺乏管理体系,没有健全的机制,人为的因素比较多。好在一些优秀的企业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成为我们典范。
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标志就是要走出人治,建立和健全适合本企业的制度文化体系,依靠制度文化进行企业管理。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协助一些企业完善和建立了规范化管理体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套简单的制度,重要的是其建立的过程,我们主张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并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不断宣导,使之深入人心,继而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因为企业文化的载体有两个,一个是员工的行为;一个就是公司的产品。
员工职业化是一种方向和目标,由于大量的农民工进入企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流动性大,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造成企业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进行培训,却往往事倍功半。加之,产品结构的简单,大多需要的是熟练劳动力,一些企业几乎只有要求,而没有相应的专业培训教育,根本也谈不上对于员工的未来进行规划。同时,农民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固定的企业,他们喜欢打零工。这部分人就更没有任何培训教育,也就不可能有大的职业化成长。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也是由师傅成长起来的,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由此而言,员工的职业化还有极其漫长的路要走。一些较为优秀的企业,基本都是员工稳定,并不断请具有实战经验的老师走进企业,定期为管理者和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强外必先强内,强兵必先强将,强将必先强帅。企业要做好,必须做好内部的管理才能在市场上有所作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使企业的体系健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文化更加健康。企业要进步,首先是员工的进步。
八、 避免自己成为经济动物,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
企业必须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对相关的关系负责,最为重要的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对员工负责;其次,就是要对客户负责;最后,要对社会负责。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兼顾上述三个方面的责任,简单的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最终是走不远的。
在当今社会,员工不能用拳头投票时,他们会选择用脚投票。所谓民工荒,一些企业的熟手员工大量流失等,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网络某项调查显示,员工对于企业的满意度只有66%左右,不正好说明企业存在某种问题吗?要让客户满意,先让员工满意。这也是一种理念。
要让客户满意就要对客户负责,诚信经营。每每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报道,作为消费者(客户),总是心有余悸。在我们责备无良企业家,昧心老板的同时,更多的还是呼唤一种综合责任体系的落实,以及我们社会每一个人,责任意识的觉醒,以及良知的回归。
企业具有其社会性,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体。就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保护社会环境。企业兴则国家兴,特别是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认知责任,强国必先强企,努力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九、 保持积极心态
做好企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必须要有成功的信心。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说:“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少许多失意之苦。”就是一种良好心态的表现,也是李嘉诚先生自我心态的写照,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我国明朝学者·崔铣曾经写过《六然训》 :“自处超然 ;处人蔼然 ;有事斩然 ;无事澄然 ;得意淡然 ;失意泰然。”讲的似乎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其间同样也不乏一种人生的哲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
美国巴顿将军说:“任何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如果满足于碌碌无为,就是不忠于自己。”巴顿将军强调的是一种敬业精神,关于什么是敬业,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给出了简洁有力的定义:敬业既是责任。我们同样也可以说,保持极的心态是我们企业人的一种责任,因为唯有积极向上,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我们才能够真正肩负责任,我们才能够满怀信心,实现新的飞跃,推动企业健康发展。